2015年7月13日早上10点,伴着雅安淅淅沥沥的雅雨,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学生活动中心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向着他们的目的地----北川羌族自治县出发了。在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后,他们终于正式开始了本次以“发扬羌族文化,展望北川建设”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
当日下午,在与北川县团委取得联系后,活动中心立即就距离此地最近的商业步行街----北川巴拿恰,开始了他们了解羌族文化的第一步,发放问卷调查。
在经过了对巴拿恰步行街道上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后,学生活动中心小分队对北川羌族的文化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听说羌族是母系氏族制度,实行一女多夫制度,我的兴趣立马就被勾起来了,不过遗憾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个制度后来停止了,本来还想见识一下呢。
第二天,在经过了一晚的休整后,早早的在休息地门口活动中心便集合开始前往今天的第一站,北川民俗博物馆,据悉,此博物馆是中国民俗博物馆的分馆,主要为大家呈现了羌族部落自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分为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语言艺术等几个大的方面。接下来,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学生活动中心坐上了当地的班车,出发前往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点----老北川。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建设,北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距离老北川27公里的地方,举全国之力一座崭新的县城----新北川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技术,独具羌族特色的建设无一不体现着英雄儿女的众志成城。
老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点。如今依然保留着地震受灾时候的模样,时间仿佛被定格在这一刹那,许多大楼已经面目全非英雄的儿女被埋葬在这里,学生活动中心默默的经过这里,彳亍前行,瞻仰往昔举世瞩目的大灾,地震无情人有情,在经过地震纪念碑前,学生活动中心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静静的,向他们弯腰鞠躬。化悲痛为力量,生者不息,这是他们最大的尊敬。
第三天,石椅羌寨、吉娜羌寨。这是在经过对当地居民多次的确认后,学生活动中心最终确定前往的两个最具特色,保留最完整的羌寨。距离新北川中心24公里,石椅羌寨,顾名思义,以羌寨之中一副石椅最为出名,在搭班车达到石椅羌寨山脚下之后,不巧下起了雨,道路泥泞,泥多路滑。学生活动中心艰难爬上了山头,庆幸的是在山中发现诸多李子树林,个大味甜,后经了解才知道,每年的这几个月,石椅羌寨都会有摘枇杷节日和摘李子节日。
我们看到的这一片李子树林,都已经是参加完比赛了的。继续山路,不多时,终于到达石椅羌寨大门,如想象中一样,穿着具有民俗特色的羌家儿女热烈的欢迎了我们的到来,并准备了当地的特色野菜欢迎了我们,面对一桌的羌族野菜,原以为没有肉会很难入口,没想到味道确实出乎意料的美味。当然,这是收了钱的。在饱餐之后,热情的小哥带着活动中心一群人来到了石头椅子跟前,小哥介绍到,这是真正的天生石头,形如双人椅子,右侧为公,左侧为母,石椅羌寨便是围绕此石头椅子发展衍生而来,据悉,每每羌寨的男女婚嫁,便会到此来祭拜石椅,以表示感谢之心,预祝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下午,学生活动中心告别石椅羌寨,出发前往吉娜羌寨。吉娜羌寨地处安县和北川的交界处,隶属北川擂鼓镇,是从绵阳进入北川的第一个村庄,被誉为“北川第一村”。这里原名为猫儿石村,大多数村民是羌族人。
吉娜羌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是地震过后兴起的旅游胜地。已经接待了许多中外游客,让活动中心真正体会到名族风情、羌族人的热情好客、人们的感激之情。这里的房子很具有羌族特色。房子都是用石块垒砌而成,却是非常的坚固,它把古、现代羌族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具有现代建筑特色的同时还具有古羌建筑特色。
羌寨,固然碉楼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羌寨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它的用途要追随到上古时代,是羌人预防敌人用的,此处用于观光。高高的碉楼拔地而起,远到而来的游客白天可以观赏碉楼里的展品,还可以爬上高高的碉楼俯视脚下,给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己是无比的威武。
最后一日,学生活动中心于北川巴拿恰居住点收拾好行李,准备返程,至此,为期三天半的暑期社会实践到此结束,矗立在禹王桥上展望,感动与希望并存,我们可以看见,新北川,羌族文化,生长于此成长于此的羌族人民,流淌着羌族的血液,他们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就是羌族的气息。世世代代一路走来,静静地走来,我们相信他们也将静静的走下去,任由外界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