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体院 > 榜样力量

刘骞:体育,也是一门技术课

    编者按:他们不是舞者,却拥有一方高贵的舞台;他们不是演员,却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跳出美丽的舞步,不断点燃学子们创新才智的火种。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刀阔斧。本网特别策划了“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系列专题报道,希望通过展示身边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收获你我,启迪众人。

    人物小档案:刘骞,男,1981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专业,担任运动生理学、乒乓球、网球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公共体育教学。这个阳光开朗,与人为善,自诩为‘微胖界的骞哥’,带给同学们的不是震撼的惊喜,而是缕缕不绝、绵绵不断的新奇感。如他所言:你不知道我下一刻会干什么,所以充满期待。

    出其不意的“偷拍”

    这位颇具开创精神的“80”后,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古灵精怪的小主意,还不动声色地付诸于了行动。

繁重的体育训练结束后,同学们都筋疲力尽地瘫坐在教室里。骞哥不知从哪个角落“呼”地冒出来,冲同学们神秘一笑:“跟大家分享一段视频。”视频教学不是什么稀奇事,加之身体乏累,大家的积极性都不高。

    随着镜头的推进, 同学们渐渐都瞪圆了眼睛,坐直了身子。

   “哎,这个不是我吗?!”

   “嘿,你看他的动作多搞笑啊!”

   “……”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便是刘骞想出的创新式教学方法——“摄像反馈技术纠错”。先拍摄学生练习时的技术动作,再通过电视录像当场放给练习者看,由他们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动作规范,从对比中发现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在下一轮练习中加以纠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数,使技术动作更规范化。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技术上的缺陷和短板,打破了传统《乒乓球》、《网球》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刘骞说,体育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将自己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运动实践,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要建立在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基础上,并敢于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别开生面的乒乓课

    刘骞总是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

一次下课铃一响,刘骞一边整理教案,一边卖弄玄虚:“欲知明日课程如何,请锁定CCTV5央视体育频道。”大家都还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刘骞为避免同学们追问早已离开了教室。

    第二天,刘骞一到教室便给大家放昨晚乒乓球的男单决赛短片:“有谁愿意来试试为这场比赛解说?”同学惊愕之时,有人已经自告奋勇,跃跃欲试。

   hello,大家好,这里是四川农业大学乒乓球课教学现场,各位现在看到的画面是男子乒乓球决赛的现场实况。中国队派出的是我们王牌国手,给力老将---王皓,哎,对方选手看起来似乎有些精神不济,兴许是晚饭没吃饱吧,好了,言归正传,令人激动紧张万分的球赛即将开始……对方发球,这是一个短而急促的低平球,王皓机灵地轻轻一个回档,哎呀呀,噢霍,对方选手接球下网……”

解说的同学性格活泼,言语幽默,表情夸张,还手舞足蹈。坐在底下的同学早已憋不住笑,拍桌子蹬脚,整个教室充溢着欢笑,刘骞老师也忍俊不禁。

    刘骞说,这样的教学能让同学们更清楚自主的去了解我们国球的特点,熟悉什么是“正手攻球”、“高抛发球”等一些乒乓球的专业术语,更深刻形象的去理解,学到真正知识,同时也可以锻炼大家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活跃性。

他深知“欲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他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教学改革新理论,深钻教材,认真备课,切实抓好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

    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可能都没机会了

    他手上有两个公式:总费用=学习费+生活费;总费用=父母出资+勤工助学。

针对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存在的学习态度问题,主攻体育教学的刘骞深知,任何形式的劝教都不及数字来得直观。他让所有学生都算一算四年大学学习的成本,包括学习费用、生活费用,有多少是自己负担的,有没有打算将来回报给父母。更重要的是,除了这四年的时间,今后还有多少机会能这样集中时间来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样一算下来,不少同学表示赞同,认为自己确实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应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整,对学习生活认真规划,也应为人生道路做一个长远的规划。

    “读书使人明智。大学是一个培养个人品性,提升学生素质修为的地方。武有赵子龙,文有诸葛亮,而我们体院的学生便是介于其间的双型人才。”他鼓励学生们读万卷书,书籍的选择上要不拘一格,做到天文地理、名家著作均沾览阅。他以身作则,只要有时间就会从多渠道、多途径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与同学们积极讨论、分享。

    “一座城,一方人,困住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刘骞推崇学生们行万里路,将视野拓宽,让思想延伸。对近年骑行运动的盛行,刘骞很支持此项运动,不仅因它是一项低成本、低碳环保的健身运动,更是大学生释放自我,追逐梦想的,接纳更广阔世界的心境体现。他希望学生在大学里都能够有一次骑着单车去旅行的经历,返璞归真,领悟自然,体验别样的人生风景。

    体育也要与国际接轨

    课堂上,刘骞能非常熟稔地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知识。

    炎炎夏日,不是上体育课的好时机,一些男生们“义正言辞”地向其申诉:“我们有春困、夏乏、秋盹、冬眠的爱好。”

    烈日下,同学们有些疲乏,一套太极拳打得有些凌乱。刘骞留心以后,四下一望,有了主意:“太极练的是心境,打的是招式,出的是气势,我们男生要给力啊。大家向后转!”男生齐刷刷地向后转去——正对着不远处休息的女生们,男生们的脸上都有些泛红。

    再练,同学们都极认真起来,一招一式,打出了太极的味道。

    大家都希望在异性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刘骞就是准确抓住同学的心理来督促认真练习,从而事半功倍。

    刘骞具有80后的典型爱国情怀,热血而不失理智,他的课堂上时常上演“多国大战”。同学被刘骞随机分组,先抽签决定扮演的国家角色,再进行“国际友谊联赛”,“中国队”有时渐落下风,但在刘骞的技术指导下,总能力挽狂澜,险中获胜。

    面对同学们的欢呼,刘骞老师往往是少有的沉静郑重:“同学们,在我们体育中,最贵的是技术,只有掌握好技术技能,才能掌握比赛主动权,我们中国才能在体育的世界舞台上,扎根立足,屹然不倒!”

    体院的学生性直心热,在观看国际赛事上、参与竞技比赛中不免比他人更多了些许情绪化,刘骞的及时教诲让同学们幡然领悟,慢慢多了一份沉稳。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要教好这门课确实不易,刘骞平时注意和同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遇到问题集体讨论研究,教学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大量阅读国内外有关学术论文,掌握体育界最前沿的知识,以扩大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他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也逐渐得到了老师们和学生们的认可和支持。

    当学生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刘骞老师总是用一些经历和成熟的心态去开导鼓励学生,将学生引导至光明之地。他如兄长般地关爱学生,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欣赏,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他希望,退休的那一天,回首教育生涯,会像品着一首美丽的诗篇一般,读来依然一字一句一章的灿烂。